习大大说过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
在福建省,就有这么一个行业,以绿水青山为基础,创造出千亿产值的金山银山!
福建省是全国最大的产竹大省,竹林面积高达1601万亩,竹制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,据统计,2016年福建林竹产业总产值已经高达2900亿元,是名副其实的林竹产业大省。
林竹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行业,用俗话说就是靠山吃山,对原料产地依赖性极强,原料加工厂基本都建在原材料产地附近。
林竹产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,业内整体技术水平较低,对人工依赖极强,面对当前的产业形势,帝视科技决心深入林竹产业上下游,深挖产业痛点,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,助力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,拉高产业利润水平。
产业成熟,却存在低效环节
通过密集的企业走访和市场调研,我们发现,林竹加工业已经实现从粗加工到二次加工,再到精深加工的转变,但仍存在需要大量工人重复性工作的环节。
工人分拣竹条
具体到竹坯板加工生产,前期需要将竹子切割成条状,然后经过前道工序的粗刨、精刨,制成更精致的竹条,再用工人分拣出合格的竹条,进入刷胶,上压,成型等环节,最后,处理好的竹条就会运入工艺品厂、家具厂等下游工厂的厂房,做成型产品的加工生产。
整个生产流程中,工人分拣是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最重要的衔接部分,直接决定了竹条的良品率和企业利润。
工人要用眼睛识别缺陷再做分色处理,反复筛选出合格竹条才能进一步加工,这是一项高重复且耗精力的工作,对工人的视力和经验要求极高。
从调研情况来看,竹坯板加工厂还是靠大量的工人来完成分拣工作,但是人工分拣存在的问题却非常凸显,如用人成本高,招工困难,工人检测效率低,误检和漏检率高等,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低,也间接造成竹农手上的大量竹材滞销。
AI赋能,轻松打破低效桎梏
简单、重复且低效,是人工智能最擅长解决的问题。
“巧手”智能竹条分选机器人
使用AI解决低效问题,数据是最重要的一环,项目团队前后耗时两年,共收集到60万根竹条的各类缺陷照片,涵盖不同季节、不同产地、不同品质的竹条,并制作成图像数据。
再经过专家级的数据清洗、标记及定义,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形成完整的标准数据库,以标准数据库的缺陷定义来取代人工主观判断,涵盖裂片、缺边、虫洞、竹青等十多种缺陷数据。
基于标准数据库,可生成竹条分选专用AI模型,并持续完善核心算法模型,不断提高AI模型的泛化性和鲁棒性。
算法只是大脑,还不够,还需要可供驱动的身体和四肢。
依据竹条特性,项目团队模拟人工检测,拆分细化检测流程,并根据细化流程设计对应的软硬件方案,最后整合细化方案,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,最终形成拥有控制模块、暗箱模块、输送模块以及龙门模块的成熟产品。
“巧手”智能竹条分选机器人从样机到成品,前后共迭代8个版本,目前已经有30余台机器人在客户厂房里落地应用。
最新款的“巧手”智能竹条分选机器人,采用新式设计结构的机子,机器运行平稳,能够满载负荷正常工作3个月,不出现任何运行故障。
新款“巧手”量产车间
“巧手”利用相机采集竹条图像,再通过AI算法检测产品缺陷,能检测出裂片、缺边、虫洞、竹青、平黄、凹黄、霉斑、内炭、黑节、刀疤、过宽、过窄、瓦状等十多类缺陷竹条,检测成功率可达99%,数据通信稳定,丢包率不会超过0.1%,支持6框、8框、10框、12框四种机型分拣。
“巧手”配备可视化操作界面,可根据厂家具体要求,设置分拣参数,支持漂白条、浅碳、中碳、深碳四种工艺的竹条检测,支持实时观察和记录竹条分拣数据,实现生产现场科学分析与管理。
“巧手”可视化页面
产品落地,“降本增效”看得见
对于传统工厂来说,成本和效率永远是主题,高成本低效率屡见不鲜,怎么解决它,是重点,“巧手”就能够实现竹条分拣环节的“降本增效”。
产品落地应用
原本需要4名工人才能做好的工序,现在一台机器就能完成,每条产线每年直接节省不低于10万元的人力成本。
同时,由于人工分拣费时费力,时常发生漏选、误选、效率低等情况,造成选出来的竹条良莠不齐,输送到下游加工厂,由于掺杂坏竹条,所以会被扣钱,进一步压榨了竹条加工厂的利润空间。
使用“巧手”分拣竹条,准确度可达99%,选出来的竹条就没有坏的,不仅分拣效率提升,输送到下游工厂也不会被扣钱了,部署一台,直接提高净利润3%-6%。
判断一款产品是否成功,要看这款产品是否为客户带来价值,在传统行业,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就是能否帮助客户“降本增效”,“巧手”智能竹条分选机器人已经助力客户实现这个目标,并且将继续赋能林竹行业。
未来,我们将持续深入传统行业,为更多的行业客户搭建智能化生产线,帮助他们“降本增效”,赚更多的钱。